欢迎在线点击下面下载(文章更新时间2013年4月7日)
浅谈人造土壤战略

  

    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土地资源不是有限的,是可以在工厂条件下大规模高速度制造的。作者在室内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中间试验方案,并建议国家用200年时间造20亿亩土地,以增加我国的土地资源与农业基础建设,把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诸多因素统一起来、协调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有力促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关键词:人造土壤   资源   非有限性   环境
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也奢谈国家的发展战略,这在理论上虽然没有毛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近乎荒唐。人们不禁要问,你能研究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那么人家政府官员、主管部门、科学家、学术团体、企业家是干什么的这种提问当然自有它的道理。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我还真的读了几本有关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书,当然都是名人主编、撰稿,引经据典,动辄数十万言,文章铿锵有力中外文间或有之,语言现代论断鲜明突出。但细究起来,我觉得21世纪的发展战略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举几个例子说一下吧。先说农业,基本轮廓是,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由原先的21亿亩减少到目前的18.89亿亩,底线是16亿亩;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作法是,多种些值钱的农作物供出口,再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回来,加上种植杂交水稻、超级水稻高产作物以解决人、畜、工业用粮问题。谈到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沙化、风沙侵害等诸多问题时,基本格调是局部治理有一定的成效,但整体的态势仍在恶化。此外,在未来20年内,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大大的加快,这些都会使上述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那么,我国的根本问题,我们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或者说,在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主要矛盾是什么?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这个传统的观念在困惑我们,在束缚我们的思想和手脚。
    我主张《土地资源不是有限的》,是可以再生的,是可以在工厂的条件下大规模、高速度制造的。这就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对立。假如人们接受了我的主张,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那些建立在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基础之上,所做出的种种发展战略研究,诸如农业、环保、治沙、采矿、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所有的论断是不是要重新改写。
    又是什么理由支持我的《土地资源不是有限的》立论呢,这要从我的一个人造土壤试验说起。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上半年,我做了这个试验,其过程十分简单。首先,在辽宁省境内我采集了21个样品,其中1号样品是海城牛庄的天然土壤,作为整个试验的参照系,21号样品是在盘锦农村捡来的干牛粪,以代表各种有机物。2-20号样品分别是黑色泥岩(辽河盆地、新生代)、黑色泥岩(本溪彩屯矿、古生代)、深灰色煤矸石(本溪彩屯矿、古生代)、褐色页岩(本溪彩屯矿、古生代)、褐灰色油页岩(抚顺西露天矿、新生代)、灰色粉砂质泥岩(阜新海州露天矿、中生代)、黑灰色煤矸石(阜新海州露天矿、中生代)、灰黄色膨润土(朝阳建平、时代待查)、灰色硅质板岩(鞍山千山、前古生代)、灰色千枚岩(鞍山千山、前古生代)、花岗片麻岩(鞍山千山、前古生代)、花岗岩(医巫闾山、时代待查)、闪长岩(医巫闾山、时代待查)、黑色玄武岩(抚顺西露天矿、新生代)、暗紫色安山岩(庄河桂云花山、中生代)、砖瓦陶瓷碎片(盘锦建筑工地)、粉煤灰(盘锦鹤集路锅炉房)、水泥(盘锦建筑工地)、矿渣(鞍山产、取自辽河油田渤海库),这19个样品用来代表工业、采矿、冶炼、建筑等行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有害物质除外)。以下的工作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将19个样品分别捣碎、研磨、筛选制成粉末,我称它们为“造土母质”。这是一项很笨重的工作,所用的工具有铁锤、药碾子、100孔/厘米2金属筛,全是手工操作,用了两个多月才完成。第二步将牛粪、造土母质(又称无机原料粉)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搅拌均匀,在温度45-55℃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使有机物分解成能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我把它称作“造土堆肥”。我的做法是把黑色泥岩和花岗岩粉末(2号和13号样品)与牛粪和水充分搅拌后倒入一个大塑料桶中,用力压实排出空气,然后再倒扣一个大塑料桶作盖,两个对接的塑料桶口用密封条封好,使之与外界空气隔绝,保持厌氧环境。塑料桶周围用电褥子包裹起来,持续通电使之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温度测量表明,在桶的中心温度可以达到55℃,而桶的边部温度大约低10℃。这一步共用100天,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先后两次取样做点燃试验,第一次产生蓝色火焰,表明含有大量的甲烷气;第二次未出现可燃性气体火焰,表明有机物的分解高峰阶段已经过去。第三步把造土母质与造土堆肥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便配制成人造土壤。在这些人造土壤中含有一种造土母质者称为一元人造土壤,含有三种造土母质则称为三元人造土壤,余此类推。我共配制了21个人造土壤样品,其中一元人造土壤19个,三元人造土壤1个,十一元人造土壤1个。第四步是植物种植试验。将1号海城牛庄褐黄色天然土壤和21个人造土壤样品分别装入22个花盆中,在自家的阳台上做此试验。种植的作物有小麦、水稻、小白菜、菠菜、花、草、小根蒜、槐、柳、榆均获得成功,其中小麦种植是这次试验的重点。2002年4月16日,在1号天然土壤和2-20号人造土壤盆中均播下200粒小麦种子,3天后发现5、7、8、10、15号人造土壤首先发芽,其中8号黑灰色煤矸石人造土壤竟有10棵幼苗,第4天1号天然土壤盆内发现幼苗出土,早晨是3棵,到晚上增至22棵,此时8号人造土壤的小苗数已达到73棵。到第5天,出苗最晚的19号水泥人造土壤和20号矿渣人造土壤盆中也发现了幼苗。至此,参与试验的20个盆中均有幼苗生长。到4月23日,即播种后第8天,3号黑色泥岩人造土壤的小苗数最多,为192棵,发芽率高达96% ,1号天然土壤为188棵,发芽率达94%,最少的是19号水泥人造土壤仅73棵,发芽率为36%。但到4月28日,19号的幼苗增至127棵,发芽率提高到63%,20号幼苗数达到133棵,其发芽率为66%,排在倒数第2位。 2002年5月5日进行植株高度测量 ,即测量从土壤的表面到达小麦叶梢的长度。13号花岗岩人造土壤生长的小麦最长是38厘米,1号天然土壤的小麦为36厘米,最短的是19号水泥人造土壤生长的小麦,长度为24厘米,20号为26厘米,也排在倒数第2位。到6月25日,4号深灰色煤矸石人造土壤盆中发现第1个麦穗,以后也相继见到其它盆结出麦穗。至此,可以认为小麦种植试验获得成功。当试验结束时,对小麦根系发育情况进行观察,除19号、20号根系发育较差外,其余的人造土壤与天然土壤的根系发育状况没有什么差别。对于19号、20号发芽率低,初期植株矮小枯黄,还有幼苗枯死现象,这表明植物生长条件恶劣,后来由于及时浇水,根系发育变好,植株生长状况明显好转。试验还表明多元的人造土壤比单元的人造土壤好,更适合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植物种植试验获得成功,主要是造土堆肥在起作用。如果能一次接一次地进行种植试验,那么造土母质的作用就会逐渐发挥出来,随着人造土壤成熟度的提高,作物的生长情况会越来越好,如同陕西秦川上的“土娄 土”一样,耕种数千年而不衰。该试验由于条件所限,加上作物产量太少,未做动物食用试验和产品质量鉴定,这些工作只能在以后的试验中去解决。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与人造土壤近似的技术是无土栽培,特别是我国首创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该法用有机肥代替营养液,基质除了蛭石、珍珠岩、岩棉、火山岩、炉渣、陶粒外,还有稻壳、锯末、蔗渣等有机物,这一点与人造土壤技术相似。但是,二者必定属于不同的领域,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法中的基质每3年更换一次,而造土母质是人造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永不更换,随着年复一年的农业耕种和作物的世代生长而逐渐成熟,如果不遭受污染或破坏,这种造土母质至少可以使用1万年。
    接下来,我应该做中间试验,它是承先启后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中试阶段可以做可行性研究,进行方案优选,测得各项经济技术参数,做出经济技术评价,为人造土壤技术的全面推广提供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方案设计依据。其实,中间试验的基本思路和初步实施方案我也做好了,但由于缺少资金也只得中途停止。
    为了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为了获得资金支持,从2002年6月14日至8月25日,我共发出200封求助信,每封信均寄去3篇短文:《一种人造土壤技术》、《如果社会给我一次机会》《我的总体规划》(见附录一、二、三)。同时,根据收信者情况不同,我都写了亲笔信和其他材料,以表达我的深切期望与坚定的信念与决心。到目前为止,因地址不详邮局退回9封,有回应者12封,而179封直至今天却杳无音信,收信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其次是高校及学术团体。在12位回应者中,多数属于例行公事,有的态度婉转些,有的态度直率些,其基调都是否定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的支持率接近于零。
    室内人造土壤试验(又称小试)获得成功,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它符合科学实验的基本规则,它经得起重复试验的检验,它的意义也不同凡响。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五件普通的发明改变与推动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即打制第一件石器、第一次击石(钻木)取火、驯养第一只野兽、播下第一粒种子、制造第一台蒸汽机。但是,这些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都是十分简单,应了“大道至简”这句话;这些技术的日臻完善又都有一个慢长的曲折过程,这又应了另一句话“好事多磨”;同时,在智者看来,这样的工作又太笨重了,不能急功近利,这就应了第三句话“大智若愚”。
    在未来人类的历史上,有五个国家将发挥重大的作用,它们是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为了衬托我们的基本国情,仅就与农业有关的资料,介绍如下。
    印度: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千米,位于亚洲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适于农作物生长。每年3-6月为暑季、7-9月为雨季,10-2月为寒季,寒季气候适宜,是印度的良好季节。在印度可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约4.2亿英亩(约合25.48亿亩)。如果按11亿人口计算,人均可耕地面积约2.3亩。由于一年四季均能生长农作物,其复种指数很高。
    巴西:国土面积854.74万平方千米,位于南美洲东部,除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外,全国大部分属于热带气候,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每年9-11月为春季,12-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巴西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全国到处均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几乎没有荒原的国家。在已开垦的3千多万公顷的耕地中,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果按1.8亿人口计算,人均耕地约3亩。假如以破坏热带雨林为代价,专门发展农业,再增加10亿人口也不成问题。
    美国:1950年农场土地面积为73亿亩,1970年为68亿亩,现有耕地面积约57亿亩。美国农业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土面积,它的农业后备资源决不逊色于美国,有人计算过,俄罗斯如有20亿人口也不算是个负担。
    中国与上述四国对比,我们的农业负担几乎达到了极限,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国将面对16亿亩耕地养活16亿人口的现实,这真是一把悬在我们头上的“剑”,如果有重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如果世界上有突变的事件发生,比如说爆发核战争、核污染、巨型水库决坝等等,那么我们的16亿亩耕地势必要进一步减少;如果再考虑到环境破坏、工农业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会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再说得远一些,200年后如果海平面上升2-5米,那么我国五大河流的河口要上溯多少公里,沿海平原要淹没多少平方公里,这都是减少耕地面积的因素。说到我国的人口,学者们预测我国人口的峰值是16亿,究竟能否突破16亿,这不是一个争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以我看我国的人口素质较低,传统观念深重,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单调,社会保障体系及福利待遇尚在完善之中,加上我国的气候条件适合人口繁衍,人口增加的趋势亦然存在,很难止于16亿。
    什么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呢?两个16亿都有可能保不住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发明人造土壤技术的社会背景就在这里,我急于做中间试验的根本理由也在这里。人造土壤技术对于上述四国可能派不上什么用场,但对人多地少的我国却是雪中送炭。因此,我在《如果社会给我一次机会》短文的开头写道,如果社会给我一次机会,我只做一件事:在中国开辟一项事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依靠我们民族有史以来的团结奋斗精神,用200年时间造20亿亩土地,把中国变成世界农场。我在另一篇短文《我的总体规划》中还写下另一句话,如果200年后,当真能实现人造耕地20亿亩的目标,那么至少能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相当于现在欧美人口的总和,到那时称之为世界农场能说过分吗。我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用200年时间造20亿亩土地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冲破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传统观念之后,我们头上的那把“剑”就可以拿走了。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把人造土壤技术的中间试验归纳成20个方案,之所以有不同的方案设计,那是因为外部因素是个变数,即我能得到的资金支持和得到国家政策性扶持的程度不同所至。例如,第1方案是在完全得不到任何资金支持和政策性扶持的情况下做出的。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第20方案则是在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国家大力扶持的情况下做出的,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详情见表所示。
     还有许多拟议中的试验未归纳到上述20个方案中,例如:关于在港澳地区人造热带雨林(建设约1平方千米)的建议;关于在张家口北部坝上建立城市污水水库的建议,把京津唐地区的城市污水蓄集起来,不准排入河流;关于用北京建奥运体育场馆产生的废弃物作造土母质,变成人造土壤后绿化奥运场地的建议;关于在锦州市建立我国第一座人造土壤工厂的建议;关于利用黄土高原的黄土大规模地改良内蒙古草场的建议;关于我国防治风沙侵害不宜采用“空降兵式”(即以三北防护林为代表的传统治理模式)的战略,应改为“治沙先治土”,从改良土壤做起,逐步改善气候条件,步步为营,从东南向西北推进的建议;关于开发大西北过程中,为了保护环境,要改变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城市不允许把人畜粪便排入河流的建议;关于我国农业高校开设人造土壤专业、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建议。其实,又何止这8项建议。
    中间试验计划20年完成,总费用约200亿元人民币。在这20年当中,实际上是边试验边推广,也会收回部分投资,也会显现出社会效益,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能提供不少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如此等等,实际投资会大大低于200亿元。限于篇幅,本文不能详谈20个方案的具体内容,对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说明如下:
20个人造土壤技术中间试验方案简表

方案编号










重点试验项目

外部因素

预计投资(亿元人民币)

 







1

RZT-1试验

浪迹天涯

海南

种植小麦、蔬菜、瓜果、自己食用、定期体检

0.002

最困难最现实

2

RZT-2试验

稻香千里

湖南

种植水稻、动物食用试验,产品鉴定

少许

少许

 

 

3

RZT-3试验

郁郁葱葱

福建
漳州

种植蔬菜、花卉、动物食用试验,产品鉴定

少许

少许

 

 

4

RZT-4试验

果实累累

广东

种植水果、动物食用试验,产品鉴定

少许

少许

 

 

5

RZT-5试验

麦浪滚滚

河南

种植小麦、动物食用试验,产品鉴定

少许

少许

 

 

6

RZT-6试验

塞外江南

辽宁
锦州

改良土地

不确定

不确定

 

 

7

RZT-7试验

绿波万顷

内蒙古

改良草场

不确定

不确定

 

 

8

RZT-8试验

城市绿装

北京
城区

城市绿化

不确定

不确定

 

 

9

RZT-9试验

沙龙绿装

北京
郊区

治理移动沙丘

不确定

不确定

 

 

10

RZT-10试验

沙海绿装

宁夏

治理小型沙漠,用黄土高原粘土

不确定

不确定

 

 

11

RZT-11试验

三尺平川

贵州

石灰岩山区人造耕地

不确定

不确定

 

 

12

RZT-12试验

山清水秀

江西

用鄱阳湖淤泥异地造地

不确定

不确定

 

 

13

RZT-13试验

绿色走廊

甘肃

应用人造土壤技术、工程、改变小范围气候、恢复河西走廊往日生机

不确定

不确定

 

 

14

RZT-14试验

荒山绿装

辽宁
大连

绿化荒山,用工矿固体废弃物

充足

较多

 

 

15

RZT-15试验

漂流孤岛

海南
某荒岛

模拟无土荒岛人类生存的能力

充足

较多

 

 

16

RZT-16试验

绿色堡垒

天山
南麓

模拟极端严酷条件人类改善环境的能力

充足

完全特许

 

 

17

RZT-17试验

地下绿洲

地下
矿井

模拟地表核污染后,地下1000米人类生存的能力

充足

完全特许

 

 

18

RZT-18试验

空中绿洲

地球
空间站

模拟宇航中人类生存的能力

充足

完全特许

 

 

19

RZT-19试验

月乡绿洲

月亮
表面

模拟登月后人类生存的能力

充足

完全特许

 

 

20

RZT-20试验

世间桃源

广东某小镇

试验所有项目、产品鉴定、各项经济技术参数、优化方案、全面评价

充足

完全

20

最理想最不现实


1、所有的试验方案均包括两项基本的内容,第一项是把无机??????? 类的原料粉碎、研磨制成无机原料粉,称为造土母质,这是整个试验中最繁重的工作,按照每造1亩地至少需要500吨计算,其数量大得惊人,在全部费用中该项要占一半以上。第二项是将有机物厌氧发酵,制成造土堆肥。前者对人体易于造成粉尘损害,后者工作环境较脏有异味,还有微生物侵害的危险,千万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保护。
2、为了确保试验顺利进行,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应制订一些行政法规供民众遵守;对参加试验人员要进行素质培训,要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大家有章可循。在试验区内,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能有新的生活垃圾、工矿固体废弃物及人畜粪便进入环境、不能排入河流,一律用于造土(有害物质除外)。要特别提醒的是,每个试验人员要做到“三不”,即不随地吐痰,不到处扔烟头子,不踏草坪,养成良好的遵守公共道德习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3、财务管理方面要精打细算,节省每一分钱用于试验,竭尽全力降低造土成本。为此,试验需要有三种人参加,一是粉磨工程师,二是农业微生物专家,三是财务总监。为了估算造土成本,最近我做一些调查。辽河油田钻井一公司下属的石粉厂,它是专门粉磨石英、膨润土和重晶石的工厂,供配制钻井液用。该厂每粉磨1吨原料(大石块)所花电费约80元人民币。另据《建材报》报道,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采用新型干法工艺,每吨水泥综合耗电低于90千瓦时。考虑到人造土壤的造土母质不要求像钻井液石粉或水泥那么细,其粉磨费用每吨会低于100元,每亩按500吨计算,其成本可以控制在5万元以内。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粉磨工程师如能把粉磨费用降到50元/吨以下,这项开支每亩地会降到2.5万元以下,这也是可能的。对于造土堆肥,没有大的成本投入,而且搞得好还可以有一定的收入,如沼气可以作燃料,堆肥可以出售,为国家处理生活垃圾又理应得一些财政补助。
不过,有两个方案必须提及,那就是第1方案“浪迹天涯”和第20方案“世间桃源”。
1方案对于现实中的我是最现实可行的,目前已筹措到6万元,还要排除家人的众议,我计划2003年下半年去海南(或广东)搞试验, 地点是小城镇郊区或靠近城镇的农村,因资金有限主要靠手工操做和简单的机械,建不成沼气池可以用大缸或地坑搞厌氧发酵,力争在2年内造100-200平方米的人造耕地。主要作物是小麦(或当地适合的粮食作物)、蔬菜和瓜类。这些农产品全部用来自己食用,省去了动物食用的中间环节,但我必须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以便定性评价人造土壤生长的农作物可食性。另外,我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群众取得联系,除宣传人造土壤技术外,更主要的是让人们了解我的工作,至少使人身安全得到保障,计划两年内有个“小成”,费用控制在6万元以内。
20方案是假设我的人造土壤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国家准备采纳,科学家帮助完善,企业家打算投资,也就是说社会真的给我一次机会了,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后所编制的方案,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
1、试验目的:通过相当规模的人造土壤技术中间试验,确定其生产农产品人畜食用的安全性,同时取得人造土壤技术的各项经济技术参数,对该技术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为我国用200年时间造20亿亩土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准备。
2、试验项目:包括4大类24项。
1)人造土壤试验:(1)建立一座中型的人造土壤工厂;(2)建立原料来源系统;(3)优化人造土壤配方;(4)产品质量检验;(5)厂区内环境监测系统。
2)人造土地试验:(1)人造耕地(a、只造耕作层;b按典型土壤剖面造地);(2)人造草场;(3)城市绿化;(4)改良耕地(治理沙化);(5)改良草场;(6)绿化荒山;(7)治理小型沙地(漠);(8)作物种植(不种转基因作物,不用化肥和农药,使用有机肥,对大气环境及农田用水均按有机食品要求进行);(9)产品质量检验。
3)动物食用安全性和人类食用安全性试验:在动物食用安全性得到确认之后,方可进行人类安全性试验,一定要安全第一,循序渐进。(1)按有机食品标准检验合格后方可给动物进食,试验周期为一年,当安全性得到确认后,方可进行人类食用安全性试验;(2)人类食用安全性试验,其周期亦是一年,前4个月人造土壤产品占总食量的1/3,中间4个月占2/3,后4个月全部食用人造土壤产品;(3)每2个月检查一次身体。(4)对全部食用过程进行记录与观测,最后对安全性做出定论。
4)依托城镇改建工程:(1)工业用水与民生用水系统分开,即工业用水100%循环重复使用,不许进入周围环境;民生下水管道只允许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服水、洗澡水、洗碗水排入,不允许把人畜大小便排入下水管道中;(2)采用密闭技术处理人畜大小便,送到人造土壤工厂做“造土堆肥”的原料。政府要有计划的兴建公厕,对公众开放,免费使用,有专人管理方便群众生活;(3)对依托城镇的工业、采矿、冶炼、建筑等行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居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除有害物质外,一律用做“人造土壤”的原料,对以前遗留的固体废弃物也要逐步解决;(4)民生污水处理站:因为没有工业废水进入,也没有人畜大小便污染,稍加处理即可达到农田用水标准,也可做中水利用,这种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排入河中也不会造成大的危害;(5)对所辖地区的大气、水体、土壤三位一体的监控系统;(6)提高民众的公共环保意识,建立相应的地方法规、公约等强制性措施,使依托城镇变得更加清洁与美丽。
3、试验地点:
1)靠近大城市、工业、矿山,有足够的固体废弃物来源。
2)距国家电网和交通主干道较近,有利于降低成本和试验的顺利进行。
3)气候适宜,气温较高,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光照充足。
4)依托城镇居民约2万人,拥有2万亩土地(假设这个依托城镇叫桃源镇)。
5)人造土地试验区海拔高于70米。
6)本区未曾受到工业、水质、空气污染。
由此可见,这样的地点应该是我国的南方,是广东省或是海南省。
4、试验投资概算:人造土壤技术中间试验总投资预计20亿元人民币,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辅助投资,试验期为20年,预计完成人造土地2万亩。
1)直接投资:(1)人造土壤成本(原料费+加工费+人工费);(2)人造土地成本(人造土壤成本+场地费+工程费+人工费)。
2)间接投资:(1)人造土壤工厂;(2)道路、水、电、通信、交通运输工具;(3)辅助设施;(4)科研经费。
3)辅助投资:(1)依托城镇改建工程;(2)行政管理支出;(3)职工福利待遇。
4)投资回收预测。
5、试验人员构成:
1)领导与指挥这项试验的核心人员,应由粉磨工程师、农业微生物专家和财务总监组成;
2)施工方案设计人员;
3)工程施工人员;
4)生产人员;
5)试验人员;
6)攻关科研人员;
7)后勤保障人员;
8)财务管理人员。
6、试验攻关研究:对于试验项目中的4大类24项内容均按课题大小立项攻关研究,由专人负责,以确保整个试验的完成。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分为若干子项目或专项研究,重点解决实施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要本着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工作,做到试验记录真实可靠,测量的数据准确无误,通过这些攻关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方案实施,也为完成总报告打下坚实的基础。
7、试验监控与产品质量检验体系:
1)要充分研究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土壤环境、农田用水等法规、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标准,原则上要高于目前国内外相关的标准,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国际、国内有关部门是指:
(1)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基本观点和标准;
(2) 欧共体有机农产品营销的有关规定;
(3)国际有机作物促进协会(OCIA),1994年的《颁证标准》;
(4)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1995年的《有机(天然)食品标准》;
(5)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5年的《绿色食品标准》;
(6)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土壤质量标准,以及GB3095-82、GB5084-92、GB11607-89、GB5749-85、GB3838-88等标准;
3)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
4)进行人员素质培训;
5)建立全试验区内对大气、水体、土壤、农作物生长与产品的全面监控系统并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检验;
6)对于在试验区生活的人及其他动物(如家畜、家禽)做定期的健康检查。
7)本试验保证对试验区以外的背景环境不造成新的污染与破坏;
8、试验经营核算:
1)对于试验项目中的4大类24项要分别立项独立核算;
2)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财经制度与计算方法,真实反映试验的收入与支出状况,要严格履行财务审批制度,分级负责,不准有任何违规违法事件发生,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3)要准确计算各项经济技术参数的数值,如人造土壤成本(元/吨)、人造土地成本(元/亩)、人造草场成本(元/公顷),以及城市绿化、绿化荒山、治理沙地(漠)费用等;
4)求出总的投入产出比(元/元);
5)估算经济效益;
6)预测经济风险;
7)获得人造土壤经济核算的基本经验与模式;
9、社会效益预测:
1)增加土地资源2万亩,设依托城镇(桃源镇)原有土地2万亩,此时实现了人均土地2亩,增加了一倍;
2)提供4000个永久性就业机会,这是按一家4口人(一对年轻夫妻、一个小孩和一位老人)拥有10亩土地计算的;
3)增加了养活2万人吃饭的能力;
4)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至少能提供2000个非永久性就业的机会;
5)因为有《土地资源不是有限的》做后盾,可以更好的规划城镇的发展与工业的布局,真正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对自然环境自然而然的保护;
6)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改进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7)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城镇可以解决6000个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这对于阻止大批的“民工潮”涌向大城市,保持社会安定很有现实意义;
8)桃源镇(依托城镇)就是200年后中国实现人造土地20亿亩时的缩影。
10、完成总结报告:20年后编写的总结报告就是要回答试验目的所提出的问题,对人造土壤技术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为我国用200年时间造20亿亩土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准备。
至此,有关人造土壤技术的小试,20个中试方案及8项建议通通讲述完毕,但是我深知,作为一项实用技术,人造土壤的中间试验是极端重要的,它是室内试验和实际应用之间的一座桥梁。为了进一步说服国人,我从技术的合理性、技术的必然性、现实性及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谈一谈我的看法。
人造土壤的基本原理与自然界土壤形成的机理基本相同,差异之处在于人造土壤形成的时间与过程大大的缩短了。在自然界,任何类型的土壤都是由坚硬的岩石变成的,但这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经历数十万年,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资源确实是有限的。可是人造土壤也是应用这些基本原料(岩石),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具有水、肥、气、热四大功能,基本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人造土壤,其时间之短,我甚至可以这样承诺:你从山上或者煤矿巷道里挖来一块大石头(如安山岩、玄武岩、煤矸石、黑色泥岩),我在1小时内粉磨成无机原料粉(即造土母质),在半小时内将无机原料粉与事先准备好的造土堆肥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成人造土壤,然后在半小时内播下小麦种子,全部过程用不了2个小时就把大石头变成了人造土壤。并且我还保证,3天后小麦种子会破土出芽,2个月零10天之后能结出麦穗。从时间上看,把自然界数十万年、数百万年的过程缩短到2小时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资源确实不是有限的。我们再从矿物成分和化学元素分析的角度来看,天然土壤与人造土壤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人造土壤技术的合理性之所在。
一项技术具有合理性,但不一定具有必然性,同一项技术此处有必然性,彼处未必具有必然性。在上文我说过,人造土壤技术在印度、巴西、美国和俄罗斯可能派不上什么用场,但是对于人多地少的我国却是雪中送炭。我还说过,我们不久将面对着16亿亩耕地养活16亿人口的现实,农业的危机感就像一把“剑”悬在我们头上。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人独辟蹊径,力图冲破“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传统观念,探讨增加土地资源的办法,这是急国家之大急,想民众之大想,应该是一件大好事,国人应积极支持才是。我完全知道,人造土壤技术本身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甚至存在错误,正因为如此,我才深切期待政府官员的支持,科学家的帮助和企业家的投资,希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这项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技术完善起来,为中国人民服务,这就是人造土壤技术的必然性或者说必要性之所在。
一项技术具有合理性、必然性之后,还必须具有现实性才能变成现实。所谓现实性就是说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实施,值不值花那么多的资金去搞人造土壤,去搞人造土地。因为这项工程实在是太大了,在今后200年内,平均每年要拿出1万亿元人民币去造20亿亩土地,每年光是原料粉磨量就在50亿吨以上,这项工程所需劳动力不会少于1亿人。那么,1万亿元人民币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是我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0,相当于目前国家税收的50%,相当于5个三峡工程的投资,或者说相当于美国年度军费的1/3。实事求是地讲,在我国的现阶段,花这么大的代价去启动人造土壤工程,的确是不可能的,这在情理之中。但是,20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两番,可以达到40万亿元人民币,1万亿元只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40。那时的税收至少可以翻两番,有望达到8万亿元,1万亿元则相当于20年后国家税收的12.5%。再看得远一些,20年之后到200年,我们的经济实力要翻几番,大概没有人能计算出来。所以说,我们利用本世纪前20年的时间,把人造土壤技术准备好,等20年后条件具备时再全面推广,这就是人造土壤技术的现实性之所在。
接下来,我从9个方面粗浅地谈一谈人造土壤技术的战略意义。
1人造土壤技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诸多矛盾的一把金钥匙。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经济的强劲增长,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内安定局面的形成,都是中国在崛起,中华民族在复兴的具体象征。然而,作为战略性的研究,我们必须居安思危,要深层次的解剖我们的基本国情,要找出中国的问题之所在,并且要拿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解决办法来,对于重大的国内外问题,一定要有相应的战略对策,特别要注意倾听民间土“战略家”的一些意见。
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口,中国最短缺的资源是土地,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环境,中国最受制约的因素是发展。人力资源雄厚本来是件好事,但是人口过多反而又变成了负担。我国现有人口13亿,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2.5亿,现在涌入城市的农民已突破1亿,每年脱离农业的人数多达1300万。如果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0%,按16亿人口计算,城市人口将达到9.6亿,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些人要吃、要住、要工作,国家手中的16亿亩耕地要养活这16亿人口,这对土地、对农业的压力和冲击是巨大的。我国的环境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到199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累计堆存量已达66.4亿吨,现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重围之中,污染正迅猛地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约95%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运到农村或倒入江河,“三度”污染农田已超过1亿亩,这对本已土地资源匮乏的我国更是雪上加霜。我国88%以上的河流已不同程度受污染,我们每年水土流失的总量达50-60亿吨,荒漠化土地达到262.2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扩展。所有这些都不是作者在夸张扭曲,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提携全局去探索一种全方位的解决办法。我曾查阅不少科技文献,力图找到这种办法,总是不理想。想来想去,我还是认为,人造土壤技术虽然不能称作灵丹妙药包医百病,但是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解决上述诸多矛盾的一把金钥匙,这是因为:
第一,应用人造土壤技术,可以实现工业化大规模高速度制造土壤,这些人造土壤主要用于人造耕地,从而改变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传统观念,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后劲和底气。
第二,人造土壤的原料不是别的,正是工业、农业、采矿、冶炼、建筑等各行各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还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秸秆、人畜粪便、河湖淤泥等(有害物质除外)。把这些污染环境的东西用来制造土壤,把这些废弃物变成了宝贵的资源,这就是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决了环境保护问题。
第三,该技术简单易行,老百姓能够接受,我国有大约9亿农民,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便于推广,同时也提供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为社会有序化发展,社会效益的提高,保持社会安定都是有利的。
第四,人造土壤的质量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营目的进行设计,这20亿亩土地是优质的资产。人造耕地的标准要高于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标准,并且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定义的有机农业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预计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农业的稳定发展必定能促进我国其它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我国首先做到把发展经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恢复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许多看似矛盾的自然问题及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2人造土壤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我国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最大举措。
自从我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历朝历代政府都把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放在最优先考虑的地位,搞得好国家就昌盛强大,一旦出了乱子就要王朝覆灭。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局面,主要得益于农业基础的稳固。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实在是有限了,农业的负担太重了。在我国所有的经济部门中,农业是最重要与最薄弱的环节,潜伏着极大的危机,或者说不安定的因素。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农业的举措,如减轻农民负担、“三农”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提倡各行各业重视与支援农业等等。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与农民问题。如果人造土壤技术经过中间试验认为可行,那么20年后我国可以拿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5%,或者国家税收的12.5%的资金,即1万亿元人民币投入到农业的基础建设中,用这笔钱为农业造1000万亩的耕地,200年后累计总量达20亿亩人造耕地,如果加上原有的20亿亩耕地(我不说16亿亩),我国将有40亿亩耕地。到那时,我们的农民兄弟有地种,有衣穿,生活稳定提高,也搞小城镇建设,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那谁还肯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到那时我国的农业基础才算真正稳固了。所以说人造土壤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我国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最大举措。
??? 3人造土壤工程的启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能提供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就业机会。
人造土壤工程是一个巨型的工程,需要政府牵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依靠我们民族有史以来的团结奋斗精神,用200年时间造20亿亩土地。人造土壤工程必须得到巨大数额的资金保证才能得以实现。我们执意这样做决不是做“虚功”,更不是“打水漂”,我们得到的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我们拥有的是优质的资产。这20亿亩人造土地是无价之宝,是我国各族人民赖以生息的命根子。既然是如此大型项目,自然得由人去做,工期为200年,这就提供了众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这种就业机会可分为4种类型:1)直接参加人造土壤、人造土地的人员;2)与造土造地相关产业的人员;3)直接在人造土地上从事生产、经营、加工、管理的人员;4)与在人造土地上从事生产活动辅助部门的人员。第1、3类型属于永久性就业机会,第2、4类型属于非永久性就业机会。我们可以概略地估算一下,每年造1000万亩土地,从原料收集、分类、粉磨、有机物发酵,到人造土地工程施工,各种物料运输等等,所投入的劳动力不会少于1亿人,每年新增1000万亩土地需要数百万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至于在20亿亩土地上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按人均10亩计算也要2亿人,这还没有计算发展相关产业所提供的劳动就业机会。所以说启动这项工程对于调节劳动力市场,满足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大军就业要求,提供数以亿计的就业机会不属虚构。
??? 4、人造土壤技术的出现,使人类修复地球的能力首次大于破坏地球的能力。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一方面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同时它又是以牺牲自然环境和掠夺性开发资源为代价来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在西方传统的观念上,人类过分强调用科技的手段征服自然和获取财富。由于人们这种为所欲为的行为,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于是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历程,所以出现了许多自发性的绿色环境保护主义者或者什么组织,各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诸如绿色食品、有机农业的观念也深入到民众的意识之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人类的行为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说发展经济、破坏自然环境是一个事物发展的正向过程,那么人造土壤机制则是该事物发展的逆向过程,即修复自然环境的过程。还是以我国为例,如果每年人造土地1000万亩,这种人造土壤机制就像“黑洞”一样,每年吞噬50多亿吨工业、采矿、建筑等行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有害物质除外)和大约5亿吨(干量)包括人畜粪便在内的废弃有机物,而生产出来的却是修复地球最需要的东西—土壤,这就是说破坏地球的速度与修复地球的速度大体持平,使自然环境恶化的态势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在实施人造土壤工程的初期,还不能把所有的“生态包袱”消化掉,只能做到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遏制土地沙化面积扩大,使生态环境在逐步恢复与改善。随着人造土壤工程不断推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工艺方法的出现,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及相应的强制性法律制度的建立,情况会向有利于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方向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废弃物会越来越少,而随着经济能力的增加,人类对地球修复的力度和修复手段会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家园—地球恢复到以前生机盎然的状态是完全可能的,是一定能实现的。至于水和大气污染,技术上的问题均已解决,只要观念转变,只要肯投入资金,只要严格执法,不难解决。
5、在人造土壤技术实施过程中,随着旧有生活习惯的改变,能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随着人造土壤技术理念的深入人心,随着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旧有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新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使得人际关系,政府机关职能都要发生变化。按着人造土壤技术的要求,我们的政府机关要保证全社会所有成员适应以下几点:1)改造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工业废水一律零排放,工业用水一律100%循环使用,不许排入自然水体(江、河、湖、海);2)城市居民的(也包括畜禽的)大小便一律密闭回收,用做人造土壤的有机原料,城市生活垃圾要强制性的分类管理,回收后做人造土壤原料(有害物质专项处理),不允许进入环境;3)民用下水道只允许排入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水、洗澡水等生活用水。这些水原则上也不进入自然水体,而是处理后用于绿化或者检验合格后用于农田;4)实行最后工序制,即我国所有的工业、采矿、建筑等行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全部资源化,其它部门挑选过后,最后一项资源化利用就是用来做人造土壤的原料(为了防止曲解,我再一次注明有害物质要专项处理);5)要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民约等项制度,把强制性措施与说服教育结合起来。整个社会要从儿童抓起,从小就要灌输保护环境意识,成年人要做儿童的表率,见到不好的行为要有人出来说话,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关心我们这个社会。要使社会每个成员都知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一生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324吨空气、饮用54吨水,吃32.4吨食物,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给你的,你用过之后都变成了废物,变成对环境对他人也包括你本人有害的东西,除此之外,你每天还要产生1.2千克的垃圾及其它废弃物。作为社会的一员,你有责任把这些废弃物放置在妥善的地方(例如密闭回收大小便),而不应该感到不方便,应该养成良好的新习惯。当然了,对于老年人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需要他人或社会的帮助,那则是另外一回事。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造土壤技术看似是一个技术问题,实则是一个社会观念的问题,它要求人们改变旧有的生活习惯与方式,要求人们形成新的生活习惯与方式,人际关系更加密切了,要求人人关爱我们的社会。在全世界,中国若能率先做到这一点,那我们民族的素质不就提高了吗。
6、人造土壤技术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理念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理念也难于言表,为此我绘制了一张人造土壤物质平衡—物流循环图,可以略见蛛丝马迹。天圆地方、阴降阳升、九九归一、破坏过程与修复过程周而复始的运转,多少有一点玄妙的太极景象。至于现代科学技术那比比皆是,如土壤


人造土壤物质平衡—物流循环图
学、岩石学、农业微生物学、沙漠科学、环境科学、机械科学、动植物学、医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气象学、古地理学、现代经济学、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等等,几乎涉及到目前所有的学科及部门。要知道人造土壤工程是人类有史以来头号的超大型项目,总投资预计达200万亿元人民币,要数亿人200年才能完成,要使这个巨大的工程有条不紊的运行,不靠超大型计算机运算指挥、编制方案、资金调配是不可能的,任何战略上的失误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整个施工期间,时时刻刻都要遇到各种难题,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空前的多,这就给我们的科学家、学者及企业家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把他们的聪明才智都贡献出来。
7、人造土壤技术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未来五大国竞争中的实力,使我国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与其它四国相比,我国除了农业外,其它方面的发展势头与潜力都不算差。由于我们掌握了人造土壤技术,我们又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使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尽最大的努力去弥补这一差距。有了人造土壤技术,我们可以按着大国意志、国家需要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土地资源,把剩余劳动力,把闲置资金与设备,把过剩的生产力引导到扩大土地资源发展造土产业上,扎扎实实地加强我国的农业基础建设。
人造土壤的质量是优良的,是可以按照不同的种植作物和不同的经营目的去设计,这种人造土壤无污染,甚至能把有害重金属含量及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降低到几乎为零的水平。因为有了土地资源上的保障,农业生产的规模、农业生产的效率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所需的粮食、棉花、蔬菜、水果、牧副业产品不但完全实现自给,而且还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精细农业产品生产,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国人民有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我国有大约1万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如今又掌握了现代的人造土壤技术,这又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与资源保障,我们不但能生产足够多的农牧业产品,而且其质量又是极佳的,再加上我们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优势,我们各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那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在世界的历史上,我国的经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证明,用现代的术语来说,我国曾长期保持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因此我还相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51%的日子迟早会到来,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说我们的初步目标实现了。
在大国战略中,俄罗斯与美国堪称世界楷模。俄罗斯自1547年1月伊凡雷帝加冕亲政以来,开始推行领土扩张政策,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时400余年,不论王朝如何更迭,政府如何变幻,基本国策始终不变,国家鼎盛时期的苏联国土面积为2240万平方千米,横跨欧亚两洲是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美国自1776年7月乔治·华盛顿宣布独立以来,开始推行开放发展政策,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时150余年,不论政府如何更迭,基本国策始终不变,现在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爱好和平与邻为善的国家,孔夫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后我们强大了,我们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实力了,我们有更多的剩余资本和过剩的生产力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像有些国家去“修路”或者搞什么“系统”,而是把力量使在国内,学习他们的楷模精神,下恒心用200年时间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把土地退化治理好,把沙漠治理好,把荒山绿化好,把全国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做好,我们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目的不是去欺负别人,而是不再受别人的欺负。
8、采用人造土壤技术是应付世界突发事件的良好措施。
我们的国家这么大,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什么情况都应该有精神准备,而且世界上天灾、人祸、战争、核战争、突然袭击,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作为世界大国应该有较快的应急反应能力,而且应该有较大的承受能力。人造土壤技术,特别是工程农业技术就已经考虑到这些因素了。比如说人造耕地要求海拔在70米以上地区进行,就是考虑到地球海平面上升的因素。以人造土壤技术中间试验16方案为例,谈一谈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该方案是以天山南麓为背景,模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典型方案。人造耕地地点选在向阳45度的山坡上,该试验区基本没有植被覆盖,几乎没有天然土壤,到处是裸露的岩石,气候干旱,每年的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大,日光充足。按照人造耕地设计方案,应用工程农业技术开山破石,先修建100厘米深的梯田槽基,在槽基下面开凿蓄水室,该蓄水室又与试验区内的集水区相连通,然后在梯田槽基内填充100厘米厚的人造土壤,这就是人造耕地。为了防止农田水分蒸发,在人造耕地上建有塑料大棚或者玻璃屋。每当雨季天下雨(雪)时,山上产生径流,集水区的水可以流到人造耕地下面的蓄水室内,该方案设计每亩人造耕地下面可以蓄水695立方米,就是说一次蓄满水相当于1041毫米的年降水量,用来灌溉农田2年也用不完。所以我们说,即使在原子战争的情况下,也能为人畜提供清洁的用水和部分能源,也能确保前线的饮用水和食品的供应,这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战胜一切外来侵略具有实际意义。此外,在地下巷道做试验,在外层空间站做试验,以及在月球表面做试验都有若干用意,在这里我没有一丝故弄玄虚之心,更没有一毫哗众取宠之意。退一步说,即使人造耕地受到核污染不能再用了,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再造一块新的就是了。人们从这些中间试验方案中可以领略出人造土壤技术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9、这项技术是中华民族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新贡献。
在这里先引述一个材料,美国人布朗在《谁将养活中国》一文中说,中国粮食生产难以再增加,到2030年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占其需求量的57%,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布朗先生在1995年世界状况》一书中,在悲观中怀有朦胧的希望:“这个发明造纸和火药的国家,如今可能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面再次领先于西方。如果成功,中国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羡慕和仿效的榜样;如果失败,整个世界将为之付出代价。”(摘自《深度忧患》一书)。我相信布朗先生的第二句话正中下怀。中国一定会成功的,我的根据是我们掌握了人造土壤技术,可以增加土地资源;我们有优良的种子(如杂交水稻、超级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我们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拿出多少资金投入这项产业。如果我国当真实现用200年造20亿亩土地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拥有40亿亩土地资源,别说中国的16亿人口吃饭没有问题,恐怕欧美12亿人口吃饭的事也问题不大。
当然了,这里所说的新贡献,主要是指那里条件与我们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我们努力获得成功,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造地,可以协助他们治理风沙等灾害,树立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未来。

综上所述,在这篇短文中我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即土地资源不是有限的,是可以按着社会需要和国家意志增加的。土地资源这种非有限性把我们的战略研究从16亿亩耕地的圈子里解脱出来,把我们的思想从各种各样的悲观情绪中解脱出来,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希望。然而,当前我最需要的是得到国家的帮助,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把人造土壤技术的中间试验早日启动,因为缺少这个中间环节,大规模推广根本不可能,其余的也都是一些空话。
李鹏飞 2003年5月17日于辽宁盘锦
 
 
Copyright © 2009 - 2010 tuye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造土壤技术专利 发明人:李鹏飞  联系电话:13043864167
注意:本站人造土壤专利技术禁止用在违反国家法律用途,否则发明人将由法律维权!
辽ICP备09029614号 网站设计制作:辽宁纵横资讯 电话:188042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