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土壤技术讲座( 69 讲 ) → 欢迎下载欣赏(更新时间:2013年4月7日)
第18讲:有助于恢复绿色植被﹙上﹚

    绿色植被遭受破坏的关键因素在于一个“土”字。我们的地球表面,经过数亿年的发展演变所形成的绿色植被,原本是非常完美与和谐共荣的,但由于人类的活动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绿色植被破坏的后果就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后果使绿色植被进一步遭受破坏,由此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就是气候反常,气候反常的后果就是引发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而这种恶性循环是在越演越烈。人类早已认识到这种恶性循环,并且投入了很多资金,做了大量的治理工作,但至今收效甚微。绿色植被遭受破坏的状况仍然在继续。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在此,我不谈绿色植被破坏的原因,只讲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水土流失是导致绿色植被破坏的关键因素,因此不解决土层和土质的问题,仅仅采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及“封沙育草”等办法,实现恢复绿色植被是不可能的。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栽的树无计其数,其成效与数量根本不成比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土”字上恨下功夫。
我有这样一个看法,“封山育林”是一个消极的做法,等待是没有前途的。我们要封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是50年、100年、200年,还是500年、1000年。照这种办法做下去,大多数山区一万年也育不成林,也产生不了多大的经济效益。这里的道理也很简单,在这些山区,新的土壤形成,特别是保存下来是很慢、很难的,要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这也许会更好些。
    为了验证这种观点,我曾考查过海南、广东、福建、浙江4省的封山育林情况。这里本来长有原始森林,由于数千年的砍伐和长期的水土流失,山体表面的土层薄土质差。许多人工林都长不大,被称作“小老树”。又由于植物种类单调,没有形成完整的动植物群落,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一旦发生虫害,人工林要大片大片的死去,迫不得已就得大量使用杀虫剂,致使本已脆弱的生物链,更加雪上加霜。这种林木的经济价值也不大,蓄水能力十分有限,这种山从远处望去也是绿油油的,也可以统计在森林覆盖面积之内。但它既不抗旱,也不防涝,似乎只有观赏价值。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同样在我国雨水最丰沛的江南地区,有些荒山秃岭,几乎没有什么土壤。
    至于我国的大西北,那里的情况就更加不尽人意了。我曾两次进入西藏,在路上有时几个小时看不到一棵树。我也见到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中写有“封沙育草”的标语牌。那都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客观的实际情况却是十分严酷的。“”大风刮起来,吹着沙石乱跑,哪里还能育出草来。但同样“封沙育草”,在内蒙和辽宁的西部却是正确的,那里的草原由于停止或减少放牧得以恢复,风沙灾害也明显减少。

 
 
Copyright © 2009 - 2010 tuye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造土壤技术专利 发明人:李鹏飞  联系电话:13043864167
注意:本站人造土壤专利技术禁止用在违反国家法律用途,否则发明人将由法律维权!
辽ICP备09029614号 网站设计制作:辽宁纵横资讯 电话:18804272244